传承
主办单位:中共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
国际刊号:1673-9086
国内刊号:45-1357/D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5761 人次
 
    本刊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与旅游资源开发探析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涉及内容主要以口头传统、表演、手工技艺、社会风俗和礼仪等。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较之于有形遗产来说更容易遭到扭曲和破坏。因此,它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更应该得到正确地开发。从庐江一个县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着手分析,遵循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一些浅薄建议,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传承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极其灿烂的、绚丽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器具和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活动和审美观念,凝聚了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竭的文化创造力,是值得精心呵护与培育的精神家园。但是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当中显得非常脆弱,每天都有几十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这个世界中消逝,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试图从庐江县一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进行探讨,认为适当的旅游资源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有着现实意义。
  一、庐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
  庐江县地处皖中,北濒巢湖,南近长江,西依大别山脉,面积2348平方千米,辖17个镇,人口120万,是合肥市南大门。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建县以来,21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经过庐江县文化馆的非遗中心的普查,庐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有6项,其中钾明矾制作技艺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其余5项皆是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具体为小红头制作技艺、朱三卤鹅制作技艺、手撕书法技艺、美瓷雕塑制作技艺、盛桥虾子灯(民间舞蹈)。这当中涉及技艺类非遗项目有5项,仅盛桥虾子灯1项为表演类非遗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旅游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前提条件。旅游资源开发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县域内所进行的旧城改造、城市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使得许多传统建筑、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县城尤甚。也使得县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遭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其主要表现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
  经济的发展、社会体制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而被人们逐渐忽略和忽视。如原先在老街上可以看到传统手工艺做杆秤的已被电子秤所取代;如听起来充满凄惨色彩的庐剧(俗称小倒戏),已不能适应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只有一些老年人能听懂之外,年轻人没几个人能听懂且愿意听,大都选择快节奏、高亢激昂的流行音乐;传统的制矾工艺受到机械化流水线生产的严重威胁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一些传统的民俗节日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人们开始追求西方的诸如情人节、圣诞节等等。社会环境的变迁造成对传统文化生存环境的变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遗忘甚至背弃,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尴尬与悲哀。
  (二)活态传承的后继乏人
  任何事物的传承都需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利用载体进行活态传承。我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威胁,其根本原因是活态传承后继乏人。在市场经济的触角深入千家万户后,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制作传统工艺的工具,停止吟唱民歌、庐剧及说大鼓书,年轻人纷纷涌进城市打工,过上现代都市文明生活,不愿意再回到那种得“守得住贫穷”的落寞生活。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社会现实,如果不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经济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面临传承的后继乏人。当然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后继乏人的现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形态所导致的,传承方式讲究“口传心授”,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和传承人的影响。

  (三)保护资金的短缺
  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另一个重要现实是保护资金的短缺。虽然在县文化馆挂着非遗研究中心的牌子,对县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选定了一些传承人,但是在保护资金的投入上杯水车薪。当然这不是个性问题,而是共性问题,全国其他地方也面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短缺的问题。保护资金的短缺,使得我们不得不另辟蹊径去寻找保护资金。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独特性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因为其独特性而与众不同,在一定地域内是独一无二的。在对其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不仅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特色,而且应尽最大可能地出旅游资源的特色,这是它们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根本原因所在。可以说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灵魂,独特性原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中心原则。
  (二)保护性原则
  保护性原则可以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脆弱性和易逝性要求我们一定要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才具有开发价值,而开发利用又能推动和促进保护工作的开展,所以我们一定要将保护意识贯穿于这一过程始终。
  (三)经济效益原则
  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产业,旅游资源开发同属经济活动范畴,经济利益是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产出分析,确保开发能带来丰厚的利润。这也是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短缺的一条途径。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一)认真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
  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就应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县绝对不止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要对县域内的全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详细普查,并建立非物质文化名录体系。要抓紧时间走访老传承人,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现代高科技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整理记录,进行分类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作为旅游开发的有形可视资源,对下一步作出合理的旅游开发提供信息上的方便。
  (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强化旅游者的切身体验
  对于民间舞蹈如盛桥虾子灯的旅游开发,可以从服饰、道具、形式、内容、风格上加以创新,以更好地适合现代广大观众的口味,特别要在环巢湖旅游开发中成为环巢湖流域的文化特色品牌。对于传统戏剧如庐剧和民间曲艺的旅游开发,首先要充分发挥编剧、导演、表演者的创新能力,依靠成功的再创作提升传统戏剧和曲艺的文化地位和艺术魅力。对于迄今仍有感染力的巢湖民歌中经典作品,则要通过在文化上赋予时代的活力并在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使之焕发出新的光彩,以求吸引更多的观众。
  (三)在旅游开发中要突出原生态性,精心设计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设计应该突出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个性,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生态基因,在旅游开发中,要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原生态性加以创新来设计旅游产品。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我们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规划与开发时,要突出它最具特色的重点开发,注重合理开发与保护。如小红头制作要保留其惹人喜爱的外形与小蔑篓的独特包装,但要改变其过去油腻的口味,要与朱三卤鹅一道成为庐江的美食之一,直接开发出旅游商品进行出售,与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食、购”紧密结合起来;手撕书法与美瓷雕塑一定要精心包装,让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市场,通过市场认可这个商品的价值,从而认可这项非遗技艺的价值,更有利于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文化旅游旅游市场繁荣,人们对民俗藏品的追求越来越浓,特色旅游商品市场的火爆,使得民间工艺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四)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或博物馆
  可以凭借岗湾老街的一段古街道,打造庐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既可以在此进行技艺传承也可以将“有形化”和“物质化”物品进行展示出卖;在财力允许的前提下,考虑建一座非遗博物馆。可以说,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作为收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人们透过其陈列的文物与历史对话,人们可以穿越时空来俯瞰历史。非遗博物馆是对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形化”和“物质化”的物品进行集中收集和展示。旅游者可以通过博物馆陈列的“有形化”的物品来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是一种大众观光旅游开发模式。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仅靠保留工艺美术品或实物来保留这些传统的非物技艺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这项技艺失传,那么博物馆内保留的仅仅是遗物或实物遗产而已,而制作这个遗产的非遗技艺我们是没办法采取这种的静态的保护方式永远将其传承的。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旅游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文化行为,旅游者靠文化去与自然景观交流,与人文景观对话,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乏味的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不但能更好地促进旅游者与旅游资源的交流,也能更好地提升旅游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传说、口头传统、民间歌舞、地方戏曲、民俗节庆还有传统手工艺品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多样。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从旅游资源的概念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属于旅游资源的范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属人文旅游资源大类,囊括了社会风情和文学艺术等方面,是一定地域内人们智慧的结晶,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价值高。这为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以促进人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与发展。
  (二)旅游资源开发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具有易逝性,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某种程度上说比物质文化遗产更为珍贵,因而更容易受到旅游者普遍关注与欢迎,能够为旅游经营者、为社会带来巨大的旅游效应和经济效益。开发旅游资源的目的是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都会促使各级政府以及旅游经营者们自觉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都将促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存得到宣传、交流、创新,能够扩大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
  (三)旅游资源开发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
  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和吸引物,将这些文化遗产引入到旅游资源开发中,不仅成了弘扬和传播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而且还培育和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群体。如古徽州建筑中的砖雕、木雕、石雕非常出名,拥有一批能工巧匠,出现众多的雕刻作品,属于徽州文化的一个部分,使得徽州文化丰富而且大放异彩,不仅大批的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而且众多的专家学者也纷纷加入研究行列。
  (四)旅游资源开发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其文化、经济与社会价值。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开发而成为旅游产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便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其次,通过产品交换,实现经济价值的转化,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促进其价值被人们认可和接受,被社会所了解和欣赏,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提升,最终实现其社会价值。
  五、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贯彻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政策,不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断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笔者认为旅游资源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对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开发,为我县遗产资源有效保护和传承及遗产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构建人文庐江、幸福庐江增加文化厚重度和生命力。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传承》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传承》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